黑龍江省近日召開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圍繞增強民營經濟市場主體信心、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打造公開透明政務環境等7個方面推出45條舉措,創造條件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便利。
近年來,黑龍江把發展民營經濟放在經濟工作重要位置,加快補短板,民營經濟市場活力不斷增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44.8萬戶,同比增長18.8%。
聚焦民營經濟偏弱癥結出實招
在16日舉行的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黑龍江省委常委、副省長王一新對出臺的《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振興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意見》進行解讀,特點有三:第一,不求面面俱到。主要是聚焦影響和制約黑龍江民營經濟發展、企業家反映比較強烈的若干關鍵領域和突出問題。第二,堅持問題導向。力求針對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提出有效管用的政策措施。第三,堅持刀刃向內。推進自我革命、自我加壓,倒逼各級黨委政府和與營商環境密切相關的各個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理念,創造條件為民營經濟發展開路。
針對黑龍江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意見”聚焦民營經濟偏弱癥結,從增強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發展信心、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打造公開透明政務環境、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打造高效便捷金融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7個方面,推出45條具體舉措,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信心和動力。
哈爾濱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仲兆敏說,這次政策的體系性和針對性比較強,“干貨”多,增強了企業繼續在黑龍江做好實業的信心和決心。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張宏僖說,一系列舉措著力緩解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難題,這將為黑龍江民營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積蓄韌性和能量。
多舉措賦能民營經濟發展
讓民營企業盡展其能、為民營經濟開拓更加肥沃的土壤是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的重中之重。其中,關于增強國企民企合作、優化營商環境、強化金融支持等新舉措引起民營企業和有關人士較多關注。
——為民企發展拓展更多空間。黑龍江將進一步優化地方國有經濟布局,在充分競爭領域最大限度發揮社會資本作用,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支持駐省央企、地方國企與省內民營企業在技術研發、產業鏈延伸、原料供給等方面合作,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式將產業鏈條相關環節依法依規委托給省內民營企業;支持民營資本參與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加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放力度等。張宏僖認為,國企民企加強合作有助于雙方優勢互補,進一步釋放出整個市場活力,起到乘數效應。
——瞄準營商環境更優發力。黑龍江將建立省市縣三級化解民營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協調聯動機制和工作臺賬,集中協調解決涉及權益糾紛、債權債務、規劃選址、土地利用、環保消防等遺留問題;建立“新官不理舊賬”監管機制,省政府建立政府合同協議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對各級政府簽訂的合同協議履行情況動態跟蹤管理;深入開展省市縣領導干部包聯企業全覆蓋工作,組織開展“萬名干部進萬企”行動等。
飛鶴乳業集團副總裁馮麗榮說,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發展最看重的外部因素之一。近年來,省市縣落實領導包聯企業制度,幫助企業解難題,飛鶴將繼續加大項目投資,加快發展產業集群。
——創新金融服務機制發揮效能。資金流緊張是民營企業面臨的普遍難題。黑龍江要求各級政府設立金融服務民營經濟專班,建立健全服務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工作機制,積極為規模以上民營企業推薦金融服務小組,為有需求的規模以下民營企業提供金融顧問、開展金融陪跑等服務;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發揮科技金融作用,用好民營企業大數據,進一步為民營企業融資增信。
“今年我們安排200億元穩經濟、穩大盤專項信貸,成立領導專班,強化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敝袊ど蹄y行黑龍江省分行副行長郝松巖說。
期待民營經濟發揮更大作用
民營企業是保市場、穩就業、促發展的主力軍,對民營企業盡心盡力去呵護,這是東北振興的應有之義。唯有民營經濟好,老工業基地才能有行穩致遠的基礎和底氣。
近年來,黑龍江采取一系列舉措支持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省涌現出一批創新發展、業績優良、貢獻突出的優秀民營企業。然而也要看到,當前,黑龍江市場主體量少、質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數量與發達地區差距大,還需更大力度實施民營企業培育、成長計劃,引導民營經濟在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部分受訪民營企業家提出期盼,營商環境好不好,一條很重要的標準是企業運營成本低不低,建議有關方面在降稅費成本、降融資成本、降要素成本等方面進一步開展探索,讓更多民營企業輕裝前行。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民營企業家期待,這些出臺的政策能夠擲地有聲,不折不扣地落在實處,切切實實地產生“療效”,增強民營企業的獲得感。此外,45條具體舉措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需要相關責任單位強化責任擔當,主動履職作為,更進一步優化細化落地流程,合力幫助民營企業更好更快發展。(記者 強勇)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